【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文章浏览

2015年上海国际消化内镜研讨会暨第8届中日ESD高峰论坛召开

日期:2017/1/5 15:30:40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目前,国内内镜整体存在检查早癌率不高,治疗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远不能满足实际临床需要。各地虽开展了各种消化内镜诊断新技术,但胃肠道肿瘤尤其是早癌的发现率仍然较低,仅为5%8%20128月,国内多位消化内镜治疗专家齐聚厦门制定了我国首个黏膜病变的ESD治疗和贲门失弛缓症的POEM治疗专家共识意见,但临床实践中内镜检查和治疗仍然欠规范,内镜切除并发症时有发生,微创治疗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410日至12日,“2015年上海国际消化内镜研讨会暨第8届中日ESD高峰论坛”在我院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规范化开展内镜诊疗技术”、“进一步提高微创治疗水平”,并秉承了往届演讲和现场操作演示相结合的特点,以邀请国内、外著名内镜专家进行规范化操作演示为主,全面展现消化内镜微创切除领域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和新动态。

消化内镜的发展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经历了硬式内镜、纤维内镜和电子内镜几个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内镜检查的数量大幅上升,内镜下发现的消化道病变也随之上升,基于胃镜下的微创切除技术也层出不穷,内镜更由传统的诊断工具逐步演变为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新型手术工具。

20067月,国内10余位消化内镜医生赴日本观摩、学习消化道早癌内镜治疗新技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以来,中国消化内镜领域掀起了内镜微创切除治疗的热潮。ESD开展初期,在内镜中心姚礼庆主任的带领和支持下,以周平红主任医师为主的治疗团队克服相关治疗器械短缺的困难,率先常规开展全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ESD治疗。随着ESD治疗技术的成熟和治疗经验的积累,内镜微创切除范围由黏膜层逐步深入到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并由此开发出基于ESD的新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和全层切除术(EFR),在国际上首先实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微创切除,并开发出多种内镜下的微创缝合技术,从根本上解除了内镜医生以往对胃肠镜诊疗过程中出现穿孔的恐惧。20108月国内开展首例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之后,另一隧道内镜技术——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肿瘤术(STER)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内镜切除治疗的安全性。

中日ESD高峰论坛迄今已召开7届,ESD手把手学习班已举办29届,其中有5届英文学习班,期间多位日本、香港、台湾、韩国、欧洲专家前来进行大会演讲和手术演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ESD新技术的开展。我院内镜中心的医生们也积极地走出去,应邀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大会演讲和手术演示,足迹遍布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印度、香港,甚至南美地区——巴西和委内瑞拉,并在国际期刊上频频发表相关论文,为中国在世界消化内镜舞台赢得一席之地。

上一篇:

中山医院国家医疗队赴甘肃“重走长征路”,全国大型义诊活动周义诊1600余人次

下一篇:

内分泌科率先探索试行“进修医生导师制”

Copyrights 2005-2024 导医网 版权所有